去年11月,杭州体育场路中山北路口,开了一家“建德大包”。热气腾腾的豆腐包成了抢手货,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老板是一对双胞胎,翁大红和翁小红,兄弟俩老家建德,翁大红曾在舟山学做卤味,也去过上海干过快递,最后回到老家,花3万块钱在建德找师傅学做包子。兄弟俩相信,在建德,豆腐包是受人欢迎的特色美食,来到杭州应该也会受人喜欢,他们的豆腐包店在杭州凤起路和中山北路开张后,果然生意红火……
早前报道:
《一对双胞胎兄弟开在体育场路和凤起路的这两家包子店,为什么从早到晚都有人排队?大杭州一批好吃的包子正在“农村包围城市”!》
《体育场路包子店,排队的为什么大伯大妈最多?双胞胎兄弟急招人,月薪包吃住》
《“建德大包开店45天赚了63万”视频网上火了!双胞胎兄弟已在市中心看房了?翁氏兄弟:这么剪辑,博眼球,太过分》
快报报道后,不少网友留言,在建德,豆腐包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
近些年,建德积极融杭。年年底,杭*高铁运营后,更缩短了杭州与建德的距离,杭州东站到建德大约41分钟,开车也不过两个小时。
建德当地豆腐包是什么样?有多久历史?什么来历?我们打算去建德一探究竟。
当地人先给我们推荐了一家豆腐包“网红店”,说比杭州排的队伍还要长。
这家店叫“碗比锅大”,只卖豆腐包和肉包。据说去年国庆,店门前的队伍排了上百米,很多外来游客来到建德,都要来这里打卡,尝尝豆腐包。
去年国庆节,“碗比锅大”门前的队伍排了多米。
店开在明珠路,繁华热闹,地段大约相当于杭州武林路,四五百米十多家小吃店,最有名的就是“碗比锅大”。
店有80多方,十来张木桌,案台上上百个蒸笼堆着,每天早上8个师傅包包子。
老板小徐,35岁,建德航头人,早些年独闯杭州,在大关附近饭店当厨师,7年前回到老家,做起包子。
“一回到建德,我就想到做包子,生意肯定不会差,每个建德人吃早饭,豆腐包肯定要的!”
小徐说他做包子,没拜过师父,就是凭印象中“小时候的味道”,又跑去吃遍了建德各家的豆腐包,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手艺。
7年前,小徐骑着电瓶车,满大街找豆腐包的原料,豆腐厂选了十多家,定了现在这家。面粉试过20多个牌子才最后定下。其他配料,比如干辣椒和葱花,小徐说没有特别“偏方”。
每天小徐店里要进斤豆腐,70斤土猪肉,斤面粉。
“我们的包子,价格都一样,1块5一个,豆腐包大些,70克,肉包小些,50克。”碰到旅游旺季,一天能卖个包子。
“每年七八月是建德的旅游旺季,加上学生放假了,生意会好很多。”小徐说。
前年央视来建德“寻味”,豆腐包火了,在小吃界站稳了脚跟,小徐的豆腐包,生意也越来越好。
央视“家乡至味”为豆腐包做过专题
听说翁大红翁小红兄弟让建德豆腐包在杭州也火了,小徐对自己的豆腐包也更有信心。他心里已经盘算好了,春节过后,就在杭州开分店。店面都找好了,在未来科技城附近。
“建德在融杭,我们个人不管在杭州工作也好,创业也好,本身也是在融杭嘛。”
30年前电力技校老王包子铺
谁最早在建德卖豆腐包?
问了不少建德当地人,但很难找到完全统一的说法。一位网友提供了一条查询历史的线索。
其实建德豆腐包的辉煌和一所学校有关,那就是当年浙江电力的*埔*校——浙西电力技术学校。当年的包子店就开在技校门口,技校里有全省十一地市及安徽部分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每天早晨和周边居民一起“围堵”这家的包子,就算他们毕业之后,因为技校依然担负着全省电力职工的再培训,回到这里,依然会去吃吃这熟悉的味道,也让它成为了很多浙江电力人一道挥之不去的舌尖味道,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烙印……
当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大部分职工就住在附近宿舍,也就是现在的罗桐社区,这一块如今是建德的核心商圈。
56岁的江建华就是当年较早住进社区的那批人,“当年豆腐包还蛮贵的,很多人都在这里开小吃店,最早的是老王包子铺。”
江建华说,老王包子铺开在浙西电力技校门口,当年是用四五块门板搭成的。只卖豆腐包、肉包和稀饭。江建华说他那时候隔一天就要去吃。“那时候吃早点,还是蛮‘奢侈’的事,大部分人家都在家随便吃点。”
江建华印象中,老王家的豆腐包,吃到嘴里,不是吞下去,是滑进去的,汤汁多而鲜,“豆腐是碎的,用的是老面来发酵,馅料里没有榨菜,酱油、盐、味精,和着热油滚烫过的豆腐、葱花,味道刚刚好。”
罗桐社区另一位居民记得,老王的包子铺,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的张,豆腐包只卖一毛钱左右,或用一两粮票换,肉包小一点,只要半两粮票。
“后来老王老伴身体不好,不做包子了。”
如今浙西电力技校门口已新建了小区,沿街店铺多半是房屋中介、香烟店等,只有上年纪的老人还记得当年排队买包子的情景。
虽然现在建德很多小吃店都卖豆腐包,但提起老王包子铺,许多人都知道。“后来就再也没有吃到那种味道了。”不少居民说。
90后的小蒋最爱吃的是新林小吃店的豆腐包,这家店的老板,就是当年老王的女徒弟“娟娟”。
老王的女徒弟“娟娟”
娟娟也是建德人,以前在工地干活,后来想着学门手艺,就去了老王包子铺当学徒,当年“娟娟”20出头,如今也快50岁了。
“娟娟”回忆说,那会儿巴不得师父天天教,他的一举一动都想知道,但五六年下来,师父一半火候都没学到。
“每天师父都把馅料配好,面粉发好,我们就是包包子,收收口,一个好吃的豆腐包里面其实有很多工序,很难一下子讲清楚……”
“娟娟”现在的包子铺,就在当年的老王包子铺斜对面,因为开在新林路上,取名“新林小吃”。
“师父和师娘做的豆腐包,豆腐要用盐卤豆腐,尽量少放酱油,其他的如汤汁里的水多少、豆腐多少、干辣椒多少,就看每个人做包子的感觉了。”
如今“娟娟”也当了师父,招了学徒,她说当年师父教过四五个徒弟,除她以外,师姐“云萍”现在也在开豆腐包店,名叫“爱萍小吃”。
老王全名王本元,卖包子前在当地一家运输公司上班。我们得知,去年12月,老王已经去世了。
老王爱人姓徐,今年80岁,当年老王能开豆腐包店,还是因为她。
徐奶奶过去在一家单位烧饭,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结识了一个朋友,朋友很会做包子,豆腐包、芝麻包、豆沙包、肉包……她尝过朋友包的豆腐包后,马上很喜欢,就跟着学会,后来自己又在馅料里加进了建德人爱吃的干辣椒。后来和老王一起开店,风风雨雨快20年,生意也越来越好。
“我们的豆腐,也是从外面加工厂里买的盐卤豆腐,提前用清水泡,拿出来后,用方布盖着,另外,热油滚烫之后,要稍微晾一下,然后泼在碎好了的豆腐上,汤汁里的酱油,味精,葱花,都是自己配……”
另外,徐阿姨还说,发面也很关键,除了用“老面”发酵,时间也要掌握好。“天气冷,发面要久一点,天气热,晚上七八点发面就可以。”
她说,最关键的是,豆腐包里的馅料一定要足。
“我们做生意,要做良心,馅料豆腐好、足,发面等其他的还是次要,客人吃得开心了,我们心里舒服,薄利多销嘛,都是街坊邻居的。”徐阿姨说。
徐阿姨说,包子铺最早卖的豆腐包,一个才4分钱,后来卖到5分钱,再后来因为她身体不太好,0年左右把包子铺关了,当时豆腐包一个卖一毛四。
豆腐包在建德有多少年历史?
陆游到底有没有吃过?
建德餐饮协会会长、严州府董事长王拥*说,建德豆腐包的诞生地,很可能在严州古城。
三江聚会古严州,一注清流奔杭城。建德古称“严州”,宋朝大诗人陆游当过严州知州。这几年流传开一个说法,陆游不仅吃过建德豆腐包,还为它题过词。
“据说,陆游任严州知府时,听闻当地豆腐十分有名,便微服私访来到一家豆腐店,问店老板,豆腐做菜常见不过,有没有豆腐做的点心?于是,店主便捧出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薄薄的皮、里面白嫩的豆腐、香绿的青葱、红颜的辣椒……陆游大喜,提笔一挥“严州第一包”,之后民间口耳相传,逐渐变成了“建德豆腐包”。
这种说法十分耳熟,你应该在全国各地听过不少类似传说。
那么,陆游有没有可能在建德吃过豆腐包?
据杭州文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