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人”牙化石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实验室科研人员,采用铀系测年法(U系法)测定牛化石,判断“建德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有10万年。根据研究推测:“建德人”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制作木长矛、木棒等,从事采集、狩猎和捕捞,可能懂得用火。由此可知:早在10万年前,这群栖息在今浙西山区的“建德人”,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进行顽强拼搏,掀开了人类发展史“浙江篇”的序幕。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书中写道:“远在数万年前,浙江大地就已出现了‘建德人’的足迹。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更是进一步呈现出文明的曙光。”“建德人”开启了浙江文明的曙光,建德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民国廿三年(),在寿昌县航头乡东村的杨村岗遗址,出土晚侏罗世鱼化石,定名“寿昌中鲚鱼”。“寿昌中鲚鱼”化石
年,在航头乡溪沿村的六山岩,采集到石器石斧等49件、石网坠4件。同年,在寿昌镇东门外的青龙头遗址,采集到石锛石镞、石网坠等。大同久山湖、邓家过塘源、安仁后山村、航头杨树岗等地,均发现新石器时期遗物。可见那时已有古人聚居今建德境内,从事农业、畜牧、渔猎等生产活动。新石器时期石网坠
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富春江、兰江,历为渔民休养生息之域。唐代诗人章八元《新安江行》曰:“古戍悬渔网,空林露鸟巢。”宋淳熙十三年(),《淳熙严州图经》载:“鱼鲫、鲂、鳊、鲤、鲈、鲇、鳜、鲥、鱼宾、鳝、龟、鳖。”明永乐十二年(),寿昌举人项理作《清泉八景图跋》:寿昌西湖“锦鳞游泳,方日将晡,渔人垂纶,以引以钓焉。”明嘉靖辛卯年(),寿昌县拔贡方宽作《严陵赋》:“鳞介水族,簸浪翻波,神交气交,影抱声抱,眼听脊穹,胆甘体遒,晃鼓应更,鳗灰辟蠹,蛟蚌珠胎,蟹筐桀步,鲦长鲋褊,鲤頳鲢酥,鲥美鲈肥。”清康熙二十二年(),《建德县志稿》载有“青、鳊、草、鲢、鳙、鲤、鲫、鲶、鳢、鲥、石鲋、鲈鱼、河豚、子陵鱼、弹涂鱼”等硬骨鱼类。我国保护渔业资源的习俗起源很早。《荀子·王制》曰:“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放生活动古已有之,体现古人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精神。明代《建德地图》中的“三江”
唐咸通十年(),睦州刺史侯温开浚睦州西湖。宋靖康元年(),严州知州凌唐佐申乞将严州西湖充“放生池”。《景定严州续志》载:“今侯钱可则亟以冬隙堤之,明年正月祝尧之日放生于湖,如常年碧波溶溶,鳞介咸遂。”位于富春江支流清渚溪、建德乾潭镇施家村的永嘉桥,史载“宋童天任造,后圯于水;明王景贵重造。下有放生池,立碑永远禁捕。”清顺治六年(),严州知府钱广居疏浚严州西湖,在湖旁建“放生坊”。道光五年(),严州知府聂镐敏下令:“东湖至西湖一带,只准养鱼,不得留菱莲茭草。”清咸丰元年(),寿昌县管村桥举人陈时夏、为石屏汉井塘撰写《放生记》,其中写道:“水深鱼乐,岂容*药潜施;杜渐防微,毋许钓竿暗引。鲁罟藏而颓风克挽,文沼跃而于牣可歌。如敢故违,定干重罚。”清代寿昌《汉井塘放生记》
《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其意为夫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方式获取猎物,不射取归巢栖息的鸟兽。钓则得鱼少,网则得鱼多;钓而不纲,是其仁也。清光绪季年(),寿昌县地方人发起,请县出示保护艾溪(寿昌江)放生池。民国十三年(),寿昌知事陈申严禁,并附诗一首:“孔圣曾言钓不网,放生戒杀本天良;百般性命均宜恤,犹恐城门火及殃。”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德下涯晚霞
链接:年,复旦大学考古学博士*家豪考察建德、写了《“建德人”在现代人类起源理论的意义》一文,认为“建德人”牙化石的发现,不仅说明“建德人”是浙江人类的始祖,还证明了中国人万年来一脉相承的血缘和文明的续存,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人”的一个有力见证。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阿法种,于万年前起源于非洲。演化为直立人后约于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和欧洲,进化成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全球直立人约在10万至20万年前陆续灭绝,只有东非的直立人进化成为现代智人;现代中国人与古代中国大陆的直立人祖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建德人”牙化石的发现,连同中国其他地区5万至10万年前智人化石和遗存分布有力证明:从万年前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西侯度”、到5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中华大地一直有着我们祖先的踪影。现代中国人并不完全来自非洲,本地古老人种也为人类进化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于《渔文化》第77期公益性传播,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