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只属于七里泷的秘密,你想知道吗
TUhjnbcbe - 2020/11/6 12:12: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基本概况

富春江镇

横山村

横山村全景

横山村,俗称七里泷,属桐庐县富春江镇。东临富春江,南临严子陵钓台,西与孝门村相接,北与七里泷村相连。旧属孝泉乡,年属蒋家埠大队(耕作区),年属清渚生产队,年由清渚分出后建立横山大队,年建立横山村委会。

横山村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33公顷,林地面积亩。下辖盛家、横山、化坪山、宅前、庄头五个自然村,至年底,有户人。

横山是个逐富春江而居的村子,沿江一带土质肥沃,但由于地势低洼,农田每年都要遭洪水淹没,只能种高粱、玉米、粟米等高杆作物。故昔时有:有女不嫁横山人,吃的番薯六谷,走的烂糊刮瘩(指道路泥泞,难以行走)。年因兴建富春江水电站成为工地后,人口聚增,遂于年7月置镇,并从电站名而称富春江镇,成为富江镇*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故而横山村可称得上是桐庐最具活力的村子。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化坪山

横山,三面环路,交通方便。村西南多低山,为南北走向,中有低山东西走向,横亘村旁,名横山,村以山名。民国《桐庐县志》中曾称之为*山,宋朝时曾有马、杨、胡等姓居住,至明中期,马杨二姓衰落;明末清初,有方、吴、胡、张、姚等姓陆续从外地迁此居住;横山胡姓,清末曾出过个一个横山五个自然村有史以来唯一有功名的读书人秀才胡彧文。

庄头三面环山,杭新公路七里泷支线从村南经过。村中以徐姓为主,北宋靖康年间村中曾出过一位徐姓员外,后来又出过神镖手徐林、徐达兄弟俩。

宅前聚落于椅子山麓,杭新公路七里泷支线从村北经过。北宋靖康年间,椅子山前徐家村出一员外,将村东北边住宅前,称为宅前。清乾隆年间朱姓迁此定居。

化坪山聚落于化坪山北麓,依山坡建房,呈东、西长条形,杭新公路至七里泷段从村旁经过,以山名村。清同治年间,*氏自平阳县前迁此居住。后刘姓、王姓、季姓等迁入。据查,化坪山刘氏家族系汉高祖刘邦后代,光绪年间从温州迁此。盛家聚落于扬帆路南,村居呈南北带子形。清康熙年间,毕浦盛姓三家迁往石埠头,后被洪水冲毁,再移至今址,村名沿用。

东家坞聚落于羊角山南面,群山环抱。董姓居地,村处坞中,故名,后谐音东家坞。清光绪年间,董姓两家自温州迁此定居成村。

沙洪山聚落于椅子山东南沙洪山麓,呈半圆形。因村位于沙洪山麓,故名。清光绪年间,刘、游二姓氏自温州迁此定居成村。

芦家棚聚落于春江路以北,呈圆形。昔因芦姓在此搭茅棚居住,故名。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富春江小三峡

七里泷为水名,又称富春江小三峡,位于富春江镇至建德梅城一段河道,全长24公里,由龙门峡、子陵峡、子胥峡组成,为富春江上风光最美的一段,沿途有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渡、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南朝吴均对七里泷两岸风景的描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兢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故有“欲游小山峡,不用到长江”之妙喻。

据《辞海》记载:“七里泷,一称七里滩、七里濑。在桐庐县南十五公里。因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亘七里,故名。七里泷又名长江小山峡,水流湍急,行船难以牵挽,快慢要看风力。舟楫从下游上行需等待东风,东风一起,千帆竞发,长滩瞬息而过,仿佛仅七里;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路途遥遥,仿佛七十里远。故民间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七里扬帆”由此得名,为古时“严陵八景”之一。

年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大坝在泷口横锁江流,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闻名的富春江小山峡成了“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平湖。整个七里泷成了富春江水库的一部分,水流湍急的子陵滩也沉了库底,昔日小三峡的风光,惊险全无。船行其间,“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如今的富春江小三峡与严子陵钓台、江南龙门湾,成为百里富春江水色最佳、景色最美、最让人留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富春江镇

横山村

严子陵钓台渡船码头

古*山渡,位于横山村严子陵钓台渡船码头。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山渡由骑门头过芦茨埠。骑门头就是今横山村钓台路尽头的钓台渡船码头处。旧时,孝泉乡、钟山乡以及建德钦堂乡的人到芦茨、浦江,都从*山渡过渡到对岸然后再往前赶;到兰溪,到金华,则要从*山渡上船经七里泷再转兰溪江向前而行。无论是上到梅城,还是下到杭州,*山渡是回来的必经之地。因而,那些沿富春江水路上下的士子、迁徙的官员、过境的商贾,那些到钓台寻幽探胜的鸿儒雅士和*山渡都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那些文人骚客为七里泷留下了千古诗篇。

富春江镇

横山村

横山老屋

横山祠堂,又称“六合同春”堂,位于横山村中心。南宋末年,由马、杨、胡三姓同建,面积平方米。到了明朝,马、杨两姓衰落,姚、吴、方、柯、王姓先后迁入。清初,由胡、姚、吴、方、柯、王六姓将祠堂重修,并改名为“六合同春”,意为六姓同修,六姓和睦同处之意。祠堂是六姓村民祭拜祖先、商议族中大事等重要活动场所。解放后,祠堂一度成为村民*治文化活动中心,最后则成了生产队堆放农具肥料的地方。至年,祠堂已处于半坍塌状态。当时,横山村正打算建造老年活动室,于是行将祠堂全部拆除,结果从祠堂上厅正中墙上发现了两块主牌(灵牌),一块为胡姓,另一块为方姓,主牌上面记载祠堂建造及历次修缮年代。老年活动室建成后,两块主牌被安放在活动室后墙正中上方。

富春江镇

横山村

祝氏宗祠

祝氏宗祠位于宅前村中心,坐南朝北,分上厅和下厅。据嵌立在上厅正面墙上的“陈公会碑”和“恩示永遵”石碑所立年月判断,祠堂系清道光十一年()建造。虽然祠堂门楣上没有写明这是祝氏祠堂,但据村中老人回忆,旧时祠堂内供奉的祝姓祖宗的主牌有数百座,直至年被烧毁。祠堂除供奉祝氏祖宗牌位外,祝氏家族重大活动也多在此举行。

祠堂曾办过宅前小学,后来又曾是横山大队的办公室、碾米厂、茶厂、宅前生产队的仓库。年,上厅以元的价格卖给了村民祝关南。年,因修建宅前村老年协会,下厅被拆。

祝氏祠堂上厅因为卖给了祝关南而躲过了一场类似于下厅、类似于庄头祠堂、横山祠堂的大劫,再加上近年来祝关南对她的维修,故而虽经余年的沧桑,基本上还是保持原貌。如今祝氏祠堂已成了横山村唯一一座古建筑。

富春江镇

横山村

横山一直流传着石马的故事。

据传,明朝时有一位将*奉命在浙江一带镇守,后在七里垅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亡。将*平时爱兵如子,爱惜百姓。他殉国后,手下将士和当地百姓在宅前为他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同时,又打制了两匹石马安放在墓前守墓。这个地方因此被称为石马垅。

世态炎凉,人心多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将*的坟墓经盗墓者反复破坏后渐渐沦为平地,两只石马也遭遇不幸:其中一只不知哪朝哪代惨遭雷劈;另外一只虽然躲过了雷劈,但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那些破四旧者们以革命的名义砸断了四脚。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盛家村在改大寨田时,将石马垅那只残存的石马埋在了地下。石马的故事,知晓的人本来就不多,石马被埋,石马的故事更近乎失传了。

年,横山村杭州拉丝机厂厂长卢阳春承包了石马垅那片山地用以开发农庄。挖塘时,意外地发现了被深埋地下的石马。卢阳春是个有强烈文物意识的人,他让人小心翼翼地将石马挖出,洗去石马身上的污泥,又砌了一座基座,将石马重新安放在原地。当时,曾有人出数十万元钱想买下此马,被卢阳春婉言谢绝。

石马备有马鞍,刻有缰绳,显然是作为战马的形像来打制的。这也说明她与墓主人的将*身份是吻合的。石马高约1.5米、长约2米、宽约0.65米、重约两吨。石马呈站立状,昂首挺立,气势非凡,虽经五六百年沧桑,依然栩栩如生,不减英武之姿。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富春江以盛产鲥鱼而闻名全国。鲥鱼属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当年与*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

桐庐境内的富春江因其低平的地势、开阔的江面、适宜的水温、洄缓的水流、清冽的水质、卵石类的沙底,最适宜鲥鱼产子繁殖。以往每年五至七月,富春江水温达到20至22度时,鲥鱼即从大海进入到钱塘江然后再上溯到子陵滩一带江湾产卵。产卵多在傍晚或清晨。产卵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觅食。至九、十月间,幼鱼亦洄游归海。故五、六月间是桐庐鲥鱼的汛期,也是桐庐人捕食鲥鱼的最好季节。据说当年隐居在富春江畔的严子陵曾在游至钓台的鲥鱼唇上用朱笔点过,故一般食客都以唇上有红点者为上品鲥鱼。

鲥鱼喜爱清洁,常常畅游于清波碧浪中,鳞白如银,形似勒鱼。其鱼体丰肥,肉质细嫩,脂厚味美,历来被尊为鱼中上品。早在南宋时就成了皇室的贡品,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的主要菜肴。从清至民国,富春江上的渔民每年捕得的第一尾鲥鱼都要送给县令以邀赏赐。鲥鱼为名贵鱼类,其色白如银,苏东坡、何景明、郑板桥等著名诗人曾赋诗称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郭沫若曾赞誉“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

上世纪六十年末,富春江大坝筑成后,鲥鱼失去产卵的条件,从此很少再洄游桐庐。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富春江鲥鱼已经绝迹。鲥鱼已绝,其味与鲥鱼不相上下的被称为毛鲥鱼的鱼,每到五六月间,桐庐市埸上还可买到,不过数量不多,价格也比较高。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子陵鱼干

富春江严陵滩一带不但产鲥鱼,还产另一名鱼子陵鱼。子陵鱼,学名普栉暇虎鱼,体形渺小如幼鳗。其味以两眼黑点未开体形小者为佳,体形粗者则微腥。每当农历五、六月间,捕鱼者于浅滩河湾处铺上布制网具即可频频得手。机会好的话,一天可捕上数十斤。捕得以后,要及时晒干或烘干,才能保存。

子陵鱼风味与平望莺脰湖银鱼相似,是佐酒的上等佳肴。桐庐人烹制子陵鱼一般是干烧:将蒜末、姜末、辣椒同时倒入油锅,待炒出香味后,再倒入晒干或烘干的鱼干及料酒,翻炒三五分钟,即可出锅,然后再淋上麻油就可上桌。

富春江子陵鱼只产在子陵滩下,所以,人们称之为子陵鱼。自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后,子陵鱼便日渐稀少。不过,上世记九十年代,富春江水库闸水时,大坝下至沙湾一带还可捕得子陵鱼。近年来,哪怕横山人也见不到子陵鱼了。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刘学献,原名姚关标,富春江镇横山村人,男,中共*员,生于年。姚关标有兄弟四人,他是老二。因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从小就被过继给石塘下村的刘某为子,改名为刘学献。

年12月,刘学献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年6月, 爆发。10月,刘学献随部队入朝作战,为 第26*炮兵团3连战士。刘学献作战勇猛,曾先后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年12月13日,刘学献在朝鲜咸境南道新兴里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遗体被就地安埋在新兴里。恶噩传到村里后,横山村在村祠堂为他召开了追悼会。

富春江镇

横山村

朱潮湧和老伴

朱潮湧,男,年3月出生于横山村,父亲朱根生,母亲方根英。在四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四。

朱潮湧年2月参加新四*,其间作为新四*一纵队的战士(司令员为王必成)参加过新登战斗、孝丰战斗、荻浦战斗;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三野第二十*,参加过苏中战役、兖州战役、泰安战役、宿北战役、孟良崮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年随20*入朝,参加过 战争。

朱潮湧在战争年代曾多次立功,年4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颁发的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各一枚,荣获中原解放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 纪念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各一枚。年,朱潮湧随中国人民解放*第84医院集体转业至铁道部直属南京铁道医学院工作,曾任南京铁道医学院制药厂厂长,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出“四味解*丸”和“参脉注射液”,并在临床上得以推广。

朱潮湧在白色恐怖和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爆发后,毅然赴朝参战,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转业地方以后,又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朱潮湧的一生,可谓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陈志凌编著的《开国将士风云录》收有朱潮湧的生平事迹。

富春江镇

横山村

横山村老书记姚志恒

桐庐是鱼米之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但在年以前,桐庐人种的都是单季稻。年,横山村(当时属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两位泥腿子领导的生产组进行了单季稻改双季稻的大胆尝试并取得成功。从此,桐庐的水稻种植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粮食产量得以成倍地增长,两位泥腿子也因此被称为桐庐县种植双季稻的领头人!

两个泥腿子,一个叫姚志恒,另一个叫朱光文,是横山自然村人,从小就以务农为业。虽说没有什么文化,但因勤奋好学又都成了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犁、耖、耙、耘、播、插、薅、收,件件在行,土、肥、水、种、密、保、管,都有研究,在村中一向有土专家的美誉。

当时,*和*府号召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生产骨干的姚志恒和朱光文,觉得一季水稻从播种到收割最多不过四五个月时间,而一年有12个月,除了最冷的二三个月,其他时间都适合水稻生长,为什么不能种双季呢?

年的元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日子。他们就将半亩育苗秧田预先翻耕好,到了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六),就在秧田里播下了谷种。为防春寒冻坏种子,姚、朱两人带着组员从山上劈来茅草,打成草帘(那时没有塑料薄膜)。到了晚上,就将草帘盖在秧田上;第二天上午八九点太阳出来,再将草帘掀开,又及时地给秧苗施肥排水。经过精心管理,早稻育苗终于取得成功。姚志恒和朱光文两个生产组成功地种植双季稻,而且都取得了亩产(双季)超千斤的可喜成绩。

横山村双季稻种植试验成功的消息一出,顿时轰动全县。县委书记李云亭率领全县四十余名机关干部,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来到试验田里参观验收。《桐庐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连续三天广播。此年冬天,严陵区*府在横山祠堂召开了“横山两个生产组单季改双季,实现千斤亩,在桐庐打响第一炮”的表彰大会,并向两个生产组颁发了“卫星红旗”。第二年,双季稻种植在桐庐全面铺开,桐庐县的粮食生产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剧团部分演职员(从左到右)张爱珍孙凤仙李杏秀杨永宁

年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负责修建的富春江水电站正式破土动工。不到一个月时间,2万余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等,从全国各地来到七里泷工地(主要在横山村范围)修建电站。除少数干部实行的是一班制外,极大部分都是三班倒。为安定职工人心,丰富职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工程局领导向时任桐庐县委书记李云亭提出,希望调桐庐民艺越剧团到七里泷为工地建设服务。9月底,以孔爱卿为团长、孙凤仙为副团长的由60余名演职员组成的桐庐民艺越剧团正式奉命来到七里泷建设工地,改称富春江越剧团,由水电十二工程局直接领导。

当时,工地建设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但为了支援工地建设,全团60余人住的是工棚,吃的是食堂,演出在临时搭的舞台上,直至年9月剧院建成。演职员们以从未有过的工作热情、工作节奏投入到演出之中。富春江越剧团前后生存了近四年(.9—年夏),有近三年是在七里泷工地上度过的。除了每年最热的十天和最冷的十天外,剧团每天都要演两场戏,白天一场,晚上一场,没有假日。春节期间则是最忙的日子,从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每天要演三场,除了下午和晚上,上午还要加演一场。在那个娱乐节目匮乏的年代,演出场场爆满,深受观众欢迎。三年中,富春江越剧团在七里泷起码演过近二千场戏,有传统的《大同府》、《红楼梦》、《打金枝》等20余部作品;现代戏有《琼花》、《白毛女》、《杜鹃山》等10余部。

年以后,随着各类剧团的增多和电影业的发展,富春江越剧团除继续在工地演出外,经常抽时间到其他乡镇甚至其他县市演出。歌舞的夏塘、罗山的松村、新合的引坑,杭州、嘉兴各个地区以及上海的松江都留下富春江越剧团的足迹。年春,富春江电站停工缓建,富春江越剧团重回桐庐,改为春江越剧团。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富春江水电站位于富春江上游,俗称七里泷的峡谷出口处,又称七里垅水电站。该电站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钱塘江流域总面积的67.43%。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坝址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固体径流总量万余吨。电站最大坝高47.7米,坝顶长度.4米,主要泄洪方式为坝顶溢流,溢流坝段全长.3米。水库为日调节,总库容9.2亿立方米。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减灾、航运、灌溉、抗咸顶潮、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富春江水电站由中国水利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负责建造,年8月动工修建,年春因故停建,年10月恢复施工,年12月第1台机组(1号机)开始发电,至年12月,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电站总装机容量MW,年发电量9.23亿千瓦时。

富春江水电站原属华东电网有限公司,现转至国网新源水电有限公司管理。水电站自建成后,曾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首批杭州市文明示范单位、首批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华东电网一流水电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电力公司人才援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横山村在富春江水电站以及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十二局富春江管理处、富春江水电职工大学等单位的建设中,曾无偿出让土地八百余亩,这在桐庐的历史上是没有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承担了电站建设者食用蔬菜的供应。同时,还积极参加众多电站建设的附属工作。横山人在富春江水电站、富春江水电设备总厂等单位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

富春江镇

横山村

位于横山村工人路一号的富春江水工机械厂简称水工厂,其前身为水利电力部第十二工程局所属水工设备制造厂,成立于年12月。年12月成功设计制造了第一台6万千瓦的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并在富春江水电站一次性安装并投入生产。

年5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工程局扩建了水工设备制造厂并更名为富春江水工机械厂。年12月,富春江水工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第二台6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并在广西西津水电站投产发电。二台水轮机组的成功设计、制造并投产,使得富春江水工机械厂的声名鹊起,成了中国水电机械制造业的排头兵。年12月,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决定,富春江水工机械厂与工程局分离,改由总局领导管理。

年1月,日本东芝集团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富春江水工机械厂变更为东芝水电设备(杭州)有限公司,成为东芝水电在华设立的第64家合资公司。公司主要致力于水力发电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和服务。主导产品为成套大中型水力发电设备部件及相关机械设备。至年,公司开发的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

富春江镇

横山村

富春江水电职工大学前身为十二工程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创办于年5月。该校第一批招收施工机械专业学生40名;除教授该专业外,学校还为工程局举办内燃机修理、铸造、电工、财务等培训班,另有校办实验厂供学员实习车、钳、铆工及内燃机修理技术。

年,学校增设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年,学校更名为电力工业部第五水电工程局职工大学。年始,学校与水电一局、六局、机械施工局、部队实行联合办学,学校建立测量、建筑材料、土力学和液压传动等实验室。校办实验工厂在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生产对焊机等产品,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办学条件。

年4月,学校更名为水电第十二工程局职工大学,向全国水电系统27个单位招生,建立实验室9个。从年起,学校实行教师工作量制、部门岗位责任制,并相继增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年,学校更名为水利电力部富春江职工大学。年5月,学校划归浙江省电力工业局领导和管理。年,富春江水电职工大学撤销,参与合并组建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富春江镇

横山村

杭州拉丝机制造厂

富春江水工机械厂是水电十二局下属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创办过程中曾受到横山村的大力支持。为帮助发展地方经济,年,水工厂支援横山村冶铁炉一台、车床一部、冲压机一部,派出技术骨干若干名,正式创办杭州拉丝机制造厂,首批18位工人,全是横山下属五个村的村民。由于管理科学,生产到位,当年就造出了拉丝机10余部。三年后,生产利润达15万元。

从上世纪八十代始,国内建筑业发展迅猛,拉丝机需求量成倍增加,杭州拉丝机制造厂的发展也进入快速道。鼎盛时,有职工余人,年产拉丝机余部,净利润数百万元,成为原机电部拉丝制绳行业设备定点企业、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浙江省最具规模的拉丝设备生产产家,并通过了1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欧盟CE认证。

杭州拉丝机制造厂现生产春江牌猾轮式、水箱式、直线式、倒立式拉丝机,恒春牌调直切断机、冷轧带肋钢筋机组、铜线铝线拉丝机、C02气体保护焊丝生产线等余种规格的产品,并获得拉丝机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环保型线材除锈机、低噪音高速拉丝机深受用户青睐。产品不但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盟,甚至远销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洪都拉斯等北美、南美地区。

文字:朱关法

图片:朱关法、县档案局

微村志

“微村志”是由桐庐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委*史研究室)创办的一种史志编修新模式。其编纂从“微”字着手,本着“见微知著”原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门办史的模式,来展现桐庐各个“美丽乡村”的特色亮点。

欢迎各位朋友扫描下方的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只属于七里泷的秘密,你想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