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史料记载:以前,出严州城(梅城)南门,过江后,经望城岭向下南行,翻过赤松岭便到大洋镇的下源村,便是早年的严婺古道,即建德县——兰溪县的古道。
古道深处有一个关隘——塔塔岭。《建德县志》记载“岭在城南五十里”(《兰溪县志》写作“塔坦岭”)。岭北为建德地界,岭南是兰溪地界。若分别从建德大洋的里*和甘溪起算,两边源深几乎等长,约为25里;若是分别从两边的岭脚起算,也几乎等长,各约3里。
千年古道承载着千年历史,古往今来,这条古道不知走过多少英雄志士,也不知来往过多少文人骚客;这里曾有过太平*的战马嘶鸣、刀光剑影,也留下日本倭寇践踏中华大地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
曾几何时,这段路一直是穷人讨生活的心酸路。来往于严州、婺州的货物由于“塔塔岭”关隘相阻,都必须由人力肩挑背扛赚些饭脚钱以足温饱。千年古道犹如人生的一方大舞台,唐、宋、元、明、清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绎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千百年来,芸芸众生更像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而带不走的是这默默无语、朴实无华的严婺古道,它见证了悠悠岁月、承载着漫长历史,更饱尝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严婺古道原先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已不复存在,只留其名,有些正在慢慢消逝,也许不用过多久,那仅存的一点记忆也会变得荡然无存。
过里*自然村有两条山坞比较出名。一条叫刘坞,住在山坞里的人家并不姓刘而是姓胡,胡姓人家男丁众多,更因武功高强而出名,祖上曾是大清雍正年间的武状元,一时享誉乡里。另一条叫蔡坞,蔡坞较浅,居住着三两户人家,蔡坞山溪水汇入大洋溪,古道上有一卵石小拱桥,据说建于乾隆年间,建造人不详。
继续前行,还不到杨村,在道路右侧一座高大如虹似弓的石桥展现在面前,虹桥架于溪涧之上。山溪两旁,古樟枝桠层层叠叠,绿荫如盖,藤蔓葳蕤,顽强扎根石缝并倒垂而下,人牛行走在桥间,情景是那样的美观,那样的和谐。因石桥高高横跨在大洋溪之上,当地人便唤作“高桥头”,其实石桥有芳名,大名叫“青云桥”,大清嘉庆十二年(年)当地乡贤鲁德尚等人所建,咸丰二年(年)被山洪冲塌,由善人鲁建功重修。跨过高桥走过河卵石铺就的沿溪小路不到一里路便到了杨村。
严婺古道旁,尖坞山脚下,有一个美丽村庄——西坞村。
那山,古木参天,层林叠翠;那水,清澈透底,甘甜怡人;那村,粉墙黛瓦,古迹遗韵;那景,水天一色,世外桃源。西坞村,真是人间仙境!喜欢旅行的人去西坞一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坞村还是北宋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后裔的聚居地,这里民风淳朴,民居至今还保留着清代的风貌,祠堂范氏家庙为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始建*靖三年(年),范氏族人群策群力,集资合力建造范氏家庙。村中的古桥、古树、卵石路喜欢发思古之幽情的人很值得一看。还有更令人惊奇的是村中的范溪的水即使山洪暴发也是清澈不浑浊的。去西坞的路上有一始建于宋朝的古庙叫云峰庙,还有一古老石拱桥叫万安桥,它们都是文保单位,古庙阴森肃穆,据村民讲,菩萨非常灵验,曾阻击过日寇的侵袭,使西坞村免遭日寇铁蹄的践踏。
转出西坞继续前行,不用多久就到了严州建德与婺州兰溪的交界点——塔塔岭,该岭为严州通往婺州兰溪的主要道路,山岭较高且陡,该路全用石板铺就,步步高升,形似塔,故称塔塔岭。慢慢拾阶而上,岭顶两山夹峙只有一个不到十米自然形成的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兵家必争之地。岭顶一直有一户朱姓人家居住,过往的行人上坡累了,都要到他家讨口茶喝,顺便坐下歇个力。岭上地理位置独特,真个是“鸡鸣二府,饭香两州”之地,站在岭顶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岭顶天生一口水池,无任老天如何干旱,水池常年不干枯。据说是当年赤脚大仙留下的汗迹。
翻过塔塔岭便进入了兰溪境内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