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宋词选》
戴敦邦插图本
公元年农历五月,李渊登基称帝,国号为唐,大唐拉开序幕。
以诗著称的时代来了!
谁是唐诗第一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李渊、李世民父子的从龙之臣,都是在前代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的惯性就是传统,会保持很长时间。这个时间有多长?当代学者曾用“百年徘徊”形容初唐的文学进程,换句话说,就是一百年后的唐诗才是真正的唐诗。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的《唐诗选》以魏徵为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经过唐高祖、唐太宗两个时代的孕育,新时代的诗人慢慢成长起来,他们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中名气最大的是王勃和骆宾王。
王勃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爷爷王通,人称文中子,是隋代的大儒,他叔祖王绩也是有名的诗人,王绩的诗风接近陶渊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毗邻”是王勃的名句,他更有名的作品当属《滕王阁序》。王勃很不幸,在探望父亲的路上,坐船渡海出了事故,惊悸而亡。那时他才二十几岁。
骆宾王也很有名,他的咏鹅诗,是小朋友们的启蒙诗。骆宾王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篇文章,骂武则天的《讨武曌檄》。武则天看了也说好。
继“四杰”而起的是上官仪、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这几位诗人主要生活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上官仪与大书法家褚遂良是忠于唐高宗的大臣,他们跟武则天对着干,结果被武则天杀了。上官仪的孙女被配内廷为奴,这个人就是上官婉儿,后来竟又成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还成了唐中宗的妃嫔,级别是“昭容”。
陈子昂是个性情慷慨的人,他出生于射洪,名气不显。为了博名,他在长安干了件很疯狂的事。长安贵人喜欢互鉴稀世珍宝,陈子昂广发请帖,说自己有一重宝欲在某日某地与人共赏。大家去后,陈子昂竟说他自己就是那个重宝,此事哄传一时。陈子昂以才能被武则天拔用,但是他跟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武三思关系不好。后来他回老家为父守丧,竟被武三思指使的县令害死。在写诗方面,陈子昂曾说,唐朝应该有属于自己时代精神的诗,不应该搞前代齐梁那种靡靡之音。后人觉得唐诗从此与前代文化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分野。诗论家认为陈子昂是唐诗的真正“开端”。
唐诗的成熟,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成熟,即追求独特的品格,另一方面则是格律上的完善。精神之成熟发端于陈子昂,声律的成熟是在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手上完成的。他们创作了一批合格的格律诗。从此之后,格律诗大批产出。对唐代人来说,格律诗是当代的,所以称近体诗。近体诗格律的要点现在总结起来,关键有两点:一是平仄,二是黏对。这是数代文人才士创作经验的结晶。
杜审言有个儿子叫杜闲,杜闲的儿子是杜甫。
武则天抢了儿子的皇位,当了二十多年皇帝,后来被逼退位,唐中宗、唐睿宗又重新当了几年皇帝,接下来就是唐玄宗的时代。唐玄宗前期用开元年号,共29年,随后改为“天宝”,用了15年。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九(从天宝三年开始,把年号纪年中的“年”字改为“载”,至肃宗乾元元年又改回用“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唐朝震荡。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极盛的时代。
盛唐时期,天才诗人成群结队而来。年辈较长、地位较高的是两位宰相张说(yuè)、张九龄,还有重要的文臣贺知章,他们对时代风气起到了引导作用。政治地位一般的有张若虚、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他们的作品存世都不多,能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品。盛唐诗坛的中流砥柱是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
戴敦邦先生绘孟浩然《宿建德江》诗意
张说是个才子,很有骨气,早年受武则天青睐,但绝不跟武则天的男宠沆瀣一气。唐玄宗开元年间,他继名相姚崇、苏颋(tǐng)为相,乐于奖掖后进,深受士人推崇。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时,就想找张说引荐,他先去找了张说的儿子张垍,结果张垍把李白坑了,久久不予引荐,没过多久,张说就去世了。李白第一次长安干谒以失败告终,时间是开元十八九年。十多年后,天宝元年,经元丹丘和玉真公主举荐,玄宗直接下诏,征召李白入京,待诏翰林,李白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贺知章一见李白,惊为天人,说你是“谪仙人”啊!
戴敦邦先生绘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意
戴敦邦先生绘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意
张九龄继张说为相,也是一代名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他的名句。张九龄后来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扳倒。李林甫上台后,干了件缺德的事,在他的指示下,天宝六载的科举考试,没有录取一个人。他跟唐玄宗报告,说“野无遗贤”——有用的人才都被朝廷拔用了。这明明是谎话,唐玄宗竟然很受用,杜甫恰恰在这一年参加了科考。杜甫自此之后,在长安做了十年的“北漂”,有时候“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十年之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他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逃到凤翔拜见唐肃宗,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给皇帝提意见的官,耿直的老杜与皇帝硬杠,惹怒了肃宗,结果可想而知。老杜先申请休假,然后就离职了。离职后,生活没了着落,老杜带着一家大小漂泊,听说哪个地方有什么亲戚朋友可能依靠,就跑过去看看,看看能不能得到接济,有时候运气不好就挨饿,上山捡拾橡栗充饥,“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采不到只能空手而归,“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惨得很!后来,他们漂泊到四川成都,好友严武正好在那儿做官。严武帮老杜在浣花溪旁盖了一座草堂。几年后,严武死了,靠山没了,成都也住不下去了,他也想老家(河南巩义)了,于是顺长江而下,最后病死于湖南耒阳。
王之涣、王翰、李颀、王昌龄,他们几个人最有特色的是边塞诗,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边塞诗派,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团体,而是一种自发的创作兴趣,一种显而易见的创作风气。边塞诗是盛唐诗坛最有特色的创作,也最能体现盛唐文学的精神。代表人物还有高适、岑参,而王维、李白、杜甫也都写过边塞题材。
高适去边塞做过官,对边将边兵的生活有很深刻的观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岑参也在边塞做过官,他为官的地方在今新疆和中亚一带,风物奇丽的边塞景观在他的诗中皆有很充分的展现。王维也去过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他出塞慰军时所写。李白去过安禄山的地盘,他一到那里就发现安禄山到处招兵买马,要结外番,图谋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王维是个经历非常丰富的人,他早年幸得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引荐,顺利入仕。安史之乱爆发,他不幸被俘,安禄山给他安排了官职。有次,叛军们在凝碧池奏乐,他听到后写了首很感伤的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唐军收复洛阳后,那些接受安禄山官职的人都要被处罚,王维因为这首诗,以及弟弟王缙申请削官为兄赎罪,最终被处以较轻的惩罚。此后,王维心灰意冷,以参佛为事。
戴敦邦先生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
王维好朋友有裴迪、孟浩然,他们一起写山水题材的诗歌,就成了盛唐诗坛很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曾找过韩朝宗、张九龄等人,希望他们能够引荐自己,但都没有成功。据说王维曾制造了一个机会,让孟浩然与唐玄宗见面。玄宗问孟浩然写了什么诗,孟浩然说写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一听“明主弃”,分明埋怨,很不高兴,说“你没有求仕,怎么能怨我没用你呢?!”孟的入仕之梦就破灭了。李白很推崇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杜甫、岑参、高适跟王维都做过同事,但是他们好像不在一个朋友圈,交往并不亲密。高适、杜甫曾跟李白一起打过猎,那时他们还没有入仕,在洛阳游玩,正好遇到李白刚刚从翰林待诏退出到洛阳暂住,之后他们一起在东鲁玩了好长时间。后来李白与高适的联系就少了。杜甫倒是很惦念李白,有时候做梦梦到李白。杜甫与高适的联系较多,他晚年流落成都时,还写诗给高适求救,高适也写诗惦念老杜。
杜甫跟岑参关系也比较亲密。岑参家室显赫,他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当过宰相。杜甫在长安漂的时候,常跟岑参兄弟一起交游,有一次还去渼陂湖玩了一天。后来岑参就到安西都护府去工作了,安史之乱爆发,岑参带兵从西北赶回来救驾,杜甫推荐他为右补阙,一起在朝廷工作。
戴敦邦先生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
高适与岑参是两位边塞诗人,但他们之间的交集似乎并不多,岑参跟李白的交集也不多见。李白跟王昌龄的关系似乎较好,王昌龄被贬夜郎,他写了首送别诗,至今传诵。
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孙子代宗主要的精力是平定安史之乱。从唐肃宗至唐穆宗这段时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盛唐诗坛的那些诗人相继凋落,从代宗大历初至德宗贞元中是唐诗发展较为停滞的时期。这时候有“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刘长卿、韦应物、顾况。这批诗人的心气比较低落,没有盛唐诗人那种骨气端翔的自信和霸气。
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好,自称“五言长城”。韦应物曾做过唐玄宗的侍卫,他的诗高雅闲淡。顾况有次遇到少年白居易,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白居易,在京城这个地方居大不易呀!”白居易呈上“离离原上草”,顾况看完后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就不用发愁了,他常常在人面前夸白居易。
唐宪宗元和至穆宗长庆年间,诗坛又活跃起来。这个时期诗人增多,分野似乎也挺明显。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唱和,互通书信,合称“元白”,白给元写信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赞同,他们一起提倡写“新乐府”。另一位诗人李绅说这样好,也加入了这个团体,他的《悯农》就是代表作。虽然如此,白居易最有名的作品,恐怕还是《长恨歌》《琵琶行》这种歌行,元稹最有名的还是他写“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那组悼亡诗。
戴敦邦先生绘白居易《长恨歌》诗意(组画,节选)
以韩愈为中心,也有一个诗人群体,他们分别是李贺、张籍、贾岛、孟郊。他们这些人都挺有个性。韩愈个性倔强,曾批逆鳞,被贬潮州。韩愈以提倡“古文”著称,他的诗数量较少,但是开创性很大。韩愈这个人有点“好斗”,越是韵窄韵险的地方,他越能写得精彩。韩愈爱提携后进,他提携的那些人也大多以苦寒、奇特著称。比如李贺,人称“鬼才”。元稹攻击过李贺,韩愈帮着李贺说话。比如孟郊、贾岛,苏轼说“郊寒岛瘦”。孟郊是个老才子,家境贫寒,生活困顿,心情颇为压抑,46岁登第,终于扬眉吐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过,他的仕途也不顺利。贾岛30岁前屡败考场,生活窘迫,只好出家为僧。后来他因为推敲诗句,闯了韩愈的驾,两人竟然因此相见甚欢。贾岛后来又还了俗,并考中科举,但是仕途也不顺利。
戴敦邦先生绘贾岛《题李凝幽居》诗意
柳宗元、刘禹锡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唐顺宗时期一起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结果失败,被发配到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天妒英才,柳宗元就在贬谪之地“愁”死了。韩愈本来是不看好他们这个“永贞革新”的,但是他挺佩服柳宗元的人格,所以还是为柳宗元写了墓志铭。刘禹锡是个比较“杠”的人,越挫越不服气,所以他的命比较长,晚年他跟白居易成了好朋友,合称“刘白”。
自唐敬宗以后就是晚唐,晚唐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罗隐、皮日休等。
杜牧是著名宰相杜佑的孙子。杜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财政经济学家,当年柳宗元、刘禹锡一起搞“永贞革新”,就想得到他的支持,但是他没有支持。受祖父的影响,杜牧自我期许很高,并且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可惜晚唐藩镇割据太厉害,尾大不掉,并且唐朝廷内部矛盾也太多,他没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李商隐也在党争漩涡里久久挣扎。
李商隐家境贫寒,因为才华出众得到当时的名人令狐楚栽培,后来又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看中,招为东床快婿,但是当时人觉得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两大对立阵营,李商隐做王茂元的女婿,分明是对令狐家的背叛。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尤其怨恨李商隐的背叛。李商隐、令狐绹早年一起成长,本来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令狐绹还曾为了李商隐顺利登第,帮忙疏通关节,予以援助,但是因为李商隐娶了王家的女儿,二人后来就分道扬镳了。令狐绹步步高升,一路做到宰相,李商隐一辈子沉沦下僚。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温庭筠既是诗人也是词人。唐宣宗喜欢《菩萨蛮》曲子,已经当了宰相的令狐绹找温庭筠代写几首,诡称己作进献宣宗,他让温别外传,但温压根就不是一个能守住秘密的人。没过多久,外边人都知道了,令狐绹很生气。温庭筠还曾讽刺令狐绹读书少。在令狐绹当政的时候,李商隐、温庭筠郁郁不得志想来也是意料之中的吧!
戴敦邦先生绘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意
罗隐自宣宗大中十三年参加科考,考了十次,也没有考上。黄巢起义爆发,他隐居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今浙江富阳),依吴越王钱镠。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最后不知所终。
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时期,这段时期在文学史上一般也划在唐代文学的范围内,有名的诗人不多。
唐朝皇帝次序: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
戴敦邦插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11月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代,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诸体皆备的程度,同时还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唐代诗人为古典诗歌树立了后人无法超远的新典范,唐诗遂成为中国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唐诗今存大约五万首,古今唐诗的选本众多,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清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尽管所选皆是精华,然该书体量较小,尚不能很好地展现唐诗的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家们集体选注的《唐诗选》,选录余家多首作品,是《唐诗三百首》(77家,首)的两倍左右,该书不仅收录了唐诗的经典篇目,还能较好地反映唐诗的发展,另外,选注者对入选的唐诗作品做了非常精彩的注释。该书年初版,年进行了修订(重定选目、增补和修改作品注释、作家小传等),出版至今已40多年,它业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唐诗经典选本。这本书不仅是唐诗的经典选本,也是当代古典文学诗文选本写作的范本。
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赵蔺璧),在此致谢!原题/《唐诗年,谁是你的最爱?》声明/文中图片转自原文章,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监制/余瀛波编辑/李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