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非粮化”工作的重要部署,全力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今年以来,建德市高速高效落实省市“争先创优”行动部署,通过强化普查、要素保障、科技引领,全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并取得显着成效。年5月以来,共整治粮食功能区非粮化面积1.万亩。
一、强化普查促扩面增量
一是摸清家底大普查。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粮食功能区大普查工作,充分掌握全市个功能区内粮食种植、苗木种植及挖塘毁田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功能区“三位一体”(一档一卡一功能区)管理制度。全市共有“非粮化”面积2.26万亩,主要是种植苗木、果树、中药材、茶叶等。
二是细化任务大整治。紧紧围绕省、杭州市指标对标对表,把粮食播种面积层层细化、层层分解,把任务落实到镇、具体到村,明确到人。同时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并对整治情况实行进度日报送、排名月通报制度。截至目前已完成苗木、果树等非粮化作物整治亩,抛荒田复垦种粮亩。
三是严格考核大督查。坚持严格考核、严谨排名、严肃通报,将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的整治清理工作纳入到对乡镇的“五大比拼”考核中,实行“四个一”制度(一月一排名一通报一晾晒),形成红黑榜,对黑榜的乡镇由市纪委跟踪督查整改,倒逼整治工作进度顺利推进。去年以来,共发布相关通报9次,形成良好的整治氛围。
二、要素保障促精准服务
一是落实政策保障。制定出台《建德市规模种粮补贴实施方案》,对水稻每亩种植补贴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元/亩调整至元/亩,财政补助资金较年增加万元;年对解决常年性抛荒农田种植大小麦、水稻或旱粮面积50亩(含)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元/亩补助,增加财政补助资金万元。同时对受新冠疫情影响,规模种粮主体出现的资金周转难题,对经乡镇核实的规模种粮主体实行元/亩补贴预拨,全市.68亩小麦、.35亩水稻的规模种粮补贴预拨资金.9万元。
二是加强技术保障。组建粮食安全生产技术团队,涵盖粮食生产专家、土壤肥料专家、植保专家等多方面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粮食生产技术指导。
三是提升服务保障。结合“三联三送三落实”和农业专班工作,对中小户以上的种养企业和主体,建立起全覆盖的服务和对接机构,协调解决非粮化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已成立16个服务组,每组配备技术专家和年轻干部,实行组团式、蹲点式联系服务,实现16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对于群众不理解,不愿意整治等问题及时做好沟通。如杨村桥镇新林果业有限公司承包的亩桃园,本身由于缺乏管理经济效益较差,但要全部清理,该单位还是不能理解,通过服务组的对政策的耐心讲解,且帮助其积极争取整治扶持政策,该主体最终自行移除桃树,且全部恢复种植水稻,成了我市的粮食规模种植大户。”
三、科技引领促整治高效
一是科技测绘,科整治。恢复功能种粮属性,利用无人机卫星等科技手段对全市个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情况进行调查测绘,摸清当前功能区整治现状,根据调查测绘结果对标整治目标,制定粮食功能区下步整治方案,分类分批进行整治,恢复功能区种粮属性。
二是强化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全市粮食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布局建设水稻千亩高产高效示范片7个,新品种新技术百亩示范方9个,旱粮高效百亩示范片8个,特别对非粮化整治后的区块加大示范片建设,引领示范“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绿色高效技术。加快非粮化整治后区块的粮食生产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覆盖和运用,进一步强化考和稳定粮食生产。
三是专家助力,提升产业。邀请院士专家参加我市举办的首届中国(建德)水稻论坛,同时聘请多名省市专家学者担任我市粮食产业发展顾问,为我市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问诊把脉”,指明“稻”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