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多动症表现?注意多动障碍,俗称小儿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多动症起病年龄集中在6-12岁,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患病人数在万以上,约70%的患儿持续到青春期,30%持续到成年期,危害伴随患者的整个人生。对个人、家庭、社会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及早地治疗与矫治。
对多动症广泛的病因探讨集中在神经生理因素及生化因素的两个方面。
西医理论
1、神经生化学因素
有研究表明,该疾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功能异常或障碍有关,如儿茶酚胺、吲哚胺、兴奋性氨基酸(GLu、ASP)和性氨基酸(GABA、Gly)的代谢失调,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更新率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功能低下等。
2、神经生理学因素
多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脑电图功率谱分析显示出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频率下降。这提示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反应慢等问题。
3、神经解剖学因素
核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功能核磁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4、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多动症与遗传有关,遗传度为0.75-0.91,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目前公认的遗传学因素在多动症发病过程占了近80%。家族体系、孪生和领养方面的研究结果支持多动症是一种高度遗传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都存在患有多动症或学习障碍的家族史。据报道约有70%的患者和亲属存在这一问题。根据国内外遗传学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对多动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发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该障碍和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5、轻微脑损伤
轻微脑损伤母孕期、围产因素及出生后各种原因导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该障碍的原因,但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疾病患儿,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患该障碍,而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
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
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
6、心理社会因素
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7、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该疾病可能与锌、铁微量元素的缺乏、血铅增高有关。生活中食过量的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如何辨别孩子是否是多动症
1、活动过度
患儿一般小动作会比较多,尤其在上课的时候坐不住,东张西望,和同学交头接耳,影响其他同学和课堂纪律,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磨牙、说梦话的现象。
2、注意障碍
因为患有多动症,导致孩子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不仅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平时玩游戏,做事情也经常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半途而废,无法完成,学习成绩也跟着下降了。
3、心理障碍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在高兴的时候可能会手舞足蹈,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会比较难缠,又哭又闹。
儿童多动症的危害
一:对学校的影响。在学校里,儿童多动症患儿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成绩低下,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如果一个班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则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使老师特别恼火,总想让他们留级,甚至把儿童多动症的孩子开除。
二:儿童多动症如不及时治疗,到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较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财产。这些都是属于较为严重的儿童多动症的危害表现。
三:轻微儿童多动症只是在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去学,学习成绩下降;在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为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儿童多动症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
一般来说,孩子3~6岁是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儿多动症,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尽早。
关于多动症的误区
1.孩子长大了能自己好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多动症,只要严加管教,长大了自己就能好,不需要治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多动症是一种病,若家长靠管教强行制约,会孩子情绪激烈、言行过激,对病情更加不利,给孩子身心发育二次伤害,产生更的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患有多动症,应该及早治疗。
2.“吃药治疗多动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些疾病要尽量避免服用药物治疗的,多动症就是其中一个。现在大多采用一些精神剂类药物治疗多动症,这类药物带有明显的副作用,孩子服用后多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嗜睡等影响,长期服用还会对消化系统肝功能等损害。而且停药后易反弹,因此并不建议长期服药治疗。
小儿多动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副反应等相鉴别。“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