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建德探索乡村治
TUhjnbcbe - 2025/5/9 0:47:00
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7.html
潮新闻客户端应陶卜金叶阳实施“千万工程”20年来,浙江大地上涌现出多点开花的乡村发展新局面。作为浙西区县(市),建德以生动实践塑造乡村新面貌——曾经因养殖污染的山涧小溪如今成了旅游打卡地;曾经背井离乡的年轻人返乡成为农创客;曾经村民间的口角成了现在议事的主题……20年间,建德乡村的巨变如何实现?围绕“千万工程”县域破题的主题,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建德市委宣传部、建德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推出《对话瞰“建”万千美丽》专题。 农村的事,也是农村群众自己的事。如何让村民从“要我这样做”转向“我要这样做”,主动参与到村级建设,共享发展红利?坚守群众立场、群众视角,是“千万工程”实践20年来,给出的答案——“千万工程”起源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农村环境整治开篇,破的就是农居环境脏乱差、村民生活品质差的瓶颈;进阶于“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用美丽乡村建设撬动美丽经济,立的是村强民富的新希望;深化于“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借数字化改革提档升级农村公共配套,绘的是未来乡村生活的无限可能……浅层来看,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实现乡村蝶变,是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从深层系统来看,是通过打造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村民自治、乡村善治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乡村重塑。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如何架构才精准有效?浙西山区的建德在全国脱颖而出,不仅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还承办了全国首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系列研讨会、发布《乡村善治指南》,其实践还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获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浙江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县市”等10多项荣誉。建德的乡村治理实践如何代表浙江?值得我们抽丝剥茧,逐一分析。能把村民“请”出门的事,竟是“搞卫生”?“千万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要形成群众参与的火热氛围。因此,实现乡村治理的第一步,需要先把村民“请”出家门。农村讲究的是熟人社会,谁跟谁关系好,或许就能帮个忙,可大多人都抱着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心态,要让人人都以村为家,有些难度。但在建德三都镇松口村,一场垃圾分类“改革”破解了这一难题。三都蜜桔全国闻名,其核心产区之一,就在松口村。每年秋季,村里黄澄澄的果子总能吸引周边游客慕名前来采摘。人多了,村里的环境卫生压力就大了。“如果保洁员不及时清扫,垃圾桶周围就会堆满垃圾,恶臭难闻,令村民叫苦。但以村里出资聘请保洁员的方式,很难做到随时响应。”松口村党总支书记胡斌说,年以前,村里的卫生保洁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为了根治这一难题,松口村开始搜索各地可借鉴学习的案例。“后来我们发现很多国外乡村,都不在村里设置垃圾桶,而是由村民自主分类,再由保洁员统一上门回收,效果很好。”没过多久,松口村就撤除了村内36个固定垃圾桶、10余个垃圾房,改为由保洁员定时上门回收垃圾,并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当然,村干部们也早已预判了村民的反应。“一开始肯定有村民反对,但这个事情要做就必须釜底抽薪。”因此,在松口村垃圾分类实施计划里,村委组织党员村民带头,把包干48个公共区域的卫生纳入到党员先锋指数考核中,并形成常态化管理;针对普通村民,则以积分制引导,即通过美丽庭院红黑榜月月打分公示,鼓励村民争先竞优。这一尝试,让松口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自年起,松口村垃圾分类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保洁员人工费用减少30%,村里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干净。而经过这场实践,也让三都镇意识到“村民可以管好自家门前的卫生,也可以参与到村里的各项事务中来”。延续这一思路,美丽庭院红黑榜逐渐被升级为“美好账本”。“美好账本”记录的不是家家户户的收支,而是善治积分。“我们把垃圾分类、美丽庭院、矛盾化解、公益活动等村民可参与的事务量化成16项‘美好’指标。村民参与一项,就会获得相应积分。”三都镇相关负责人说,凭借当月获得的积分,村民可以到村里的“善治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松口村村民凭借“美好账本”中的积分,在“善治超市”兑换商品在“美好账本”积分制的鼓励下,三都镇乡村钉24小时不关门的村民议事会参与率提升至85%,村民参与议事的积极性与日俱增。“美好账本”是松口村把村民“请”出门的方法,而建德其他村社也有适合自己的“敲门砖”。如大慈岩镇以邻里友善推动乡村善治,打造“新时代·邻里睦”基层治理品牌;大洋镇深化网格网络,实现在网格“说事”、在网格“解难”……截至目前,建德全市成功创建善治(示范)村个,占行政村总量的94.3%,其中省级善治(示范)村83个。村民有诉求不用愁?干部走村入户听民声把村民“请”出了家门,也就意味着村民有了提诉求的通道。这一步骤里,对村民诉求的回应度,就决定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有多高。而回应诉求的关键,就是办实事。从村民提出诉求,到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中间还有许多环节,都影响着村民的感受。比如,村民提出诉求的通道是否精准直达有关人员,相关部门协商回应解决方案的速度有多快,矛盾协调的能力有多强等。现在看来,或许依托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不少时效,但在十余年前,提高问题解决的质效还得靠基层干部的“实力”。建德市寿昌镇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个“实力”指的是脚力、脑力。“基层干部就是要脚走得勤,常常往村民家里跑,脑子要动得勤,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传承十余年的工作方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寿昌镇干部走村入户,听取村民诉求年,“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雏形出现在寿昌镇十八桥村。当时,因自然村合并、土地征迁款分配等问题,村里的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村民的情绪激动,肯定是有诉求,所以当时我就带着村委班子走进了村民家中。”十八桥村党总支书记邵双的话很朴实,但是坚定有力,“一次不行,我就多走几次,进不了门,我们就在院子里和村民说说话,话题也就打开了。”随后的几年里,十八桥村的干群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余户农户完成了失地保险公开办理和征地拆迁后续事宜妥善安置;年,村里组织护工安保培训,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疫情防控期间,村民参与志愿服务超人次……转眼十余年过去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已经成为了每一位寿昌镇干部的使命担当。据统计,寿昌镇余名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累计行走10万多公里走访50余万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万余件,推动民生实事办理1.3万余件,化解企业难题余件。而通过“一个村民圈、一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建德探索乡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