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并逐渐向往慢生活,渴望淳朴民风,想要更接近自然,增添生活乐趣。品尝当地特色佳肴、体验风土人情、居住特色民宿等古镇旅游项目,成为大量游客喜爱的活动,古镇旅游业随之兴起。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坐落在浙西山区,位于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建德梅城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发展悠久,距今已有多年,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梅城古镇奋起直追,因地制宜,突出地域、历史优势,在政府与社会的多方面因素下,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打造一个古色古香的特色古镇。
随着梅城古镇旅游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逐渐增加,梅城古镇开发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基础设施较差、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宣传与引导力不够等,制约了梅城古镇旅游的发展。
1建德梅城古镇的历史与现状
1.1建德梅城古镇的历史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严州府城的雅称。“天下梅花两朵半”,即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半朵。“梅花”是指梅花形的城垛,只有京城的城墙才能按梅花形建造,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严州虽拥有半朵梅花,称为“半朵梅花城”,但能与南、北二京地位相当,是严州人最自豪的。
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年)起,建德县治以及睦州、严州的州府所在地就一直是梅城,已有多年的历史。明初建省以来,严州就为浙江十一州府之一,是钱塘江上游徽州和下游杭州之间唯一的州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独具特色的严州地域文化形成。
梅城至今仍保留着先前传统城镇的风貌,幸存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遗迹约有八十多幢,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积淀。梅城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自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百姓丰衣足食。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旧年代,浙江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经济文化中心就是梅城。梅城绿水青山的俊秀风景,曾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志士停留颂扬,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
1.2建德梅城古镇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新安江水电站建成之后,因为截断了水路交通,建德县政府迁往白沙镇,之前兴旺了十多个世纪的梅城古镇开始走下坡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梅城曾被遗忘,可谓是“兴于水运,衰于水运”。
年以来,梅城根据“一轴一带一环六区”的古镇保护利用功能布局,接连开始实施包括“两口两路两湖一带”在内的近40个建设项目。年4月,建德市与杭州运河集团合作签约,投资20亿,计划5年内基本恢复梅城古镇,进行综合保护利用。梅城古镇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浙江省文明镇、省首批中心城镇、东海文化明珠、杭州市十大新型中心镇等。“半朵梅花城”的定川门重新打开,千年古府风貌得以再现,悠久的古镇文化得以延续传承,5万多名梅城居民一起建设新时代美丽梅城,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2建德梅城古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着我国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也接连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基础设施有待优化、乡村旅游人才缺乏以及宣传与引导力不够等问题,这与大多数历史文化古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相似之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限制梅城古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2.1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这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古镇旅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梅城古镇老城区内的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古建筑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有所破损,居民的生活条件尚待改善。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展开了对古镇内的传统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但是还有大量的普通民居仍然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不少房屋还没有卫浴设施,这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古镇的形象。当前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古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快更新梅城基础设施和提升古镇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出门游玩的人更加在意旅游的品质,因此要加快更新旅游接待基础设施。然而梅城古镇的基础配套设施还未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餐饮、住宿、道路交通等,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梅城的饮食多是小吃,也有经营一些农家店,但不能满足游客各种口味的需要。住宿多是小型的私人宾馆与民宿,卫生状况、服务质量还不到位,难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此外,梅城古镇在公共交通方面也不是很便利,它与周边村镇的交通方式只有定班的长途客运车。古镇旅游景点局限于古镇内的各种景观,周边的景点距离远又分散,与古镇的联系不很密切,所以大多数游客通常只是来古镇游玩半天时间就离开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古镇景区时间的开放程度,这些问题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2乡村旅游人才缺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是不可能繁荣起来的。当前,高素质乡村旅游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在梅城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服务理念普遍偏低的问题,景区有许多管理岗位基本由村干部兼任,管理人才明显缺乏。
古镇内服务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如景区的讲解员、餐厅服务人员、保安人员等,大多为留守当地的年老的居民,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专业培训缺乏,并对当地人文风俗及文化了解不深,对现实的旅游状况也缺乏了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古镇景区的服务质量,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进一步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不是很了解其旅游产品的发展,这会使乡村旅游的本质特色被破坏。
梅城古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古镇风貌,但由于古镇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导致原先恬静的小镇遍布垃圾,古镇旅游环境在一定程度遭到破坏。景区从业人员因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不是很清楚古镇的历史背景以及古物价值,就会出现因个人私利而私自拆毁部分古建筑,使古建筑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都是影响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3宣传与引导力不够
一个古镇若想重新繁荣发展,没有宣传与引导力是不行的。宣传与引导力不足是阻碍梅城古镇发展的一大困境。探究其原因,梅城古镇自身发展比较缓慢,相比浙江其他著名古镇,它的知名度不高,在外宣传较少。不仅是浙江省外的人,还有一些省内居民都未曾听说过梅城古镇,或是仅仅知道这个古镇名字,但并不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更不想前去游览。外出游玩的人要想去一个地方旅游,必定是被某地的特殊点吸引。古镇与古镇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梅城古镇想要像乌镇、西塘等著名古镇一样发展,就要寻找出梅城古镇的独特性,根据当地独有的人文风俗特色,打造出专属梅城的特色产业。但是目前梅城古镇的特色文化凝聚力仍不足,特色旅游产业没有形成。政府要想做出相应的宣传,就必须围绕着古镇的特色旅游产业,没有这个关键点,宣传和引导力是不够的。
相比江南其他古镇,乌镇、西塘等古镇胜在早期的宣传,出名比较早。乌镇曾被电影《似水年华》当作取景之地,而且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这极大提升了乌镇的知名度。西塘通过举办“汉服文化周”“恋恋西塘”诗歌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
目前,由于缺乏资金与资源,再加上当地政府还不太重视古镇的宣传,也没有更好地运用现代化媒体信息技术,建德梅城古镇的宣传还仅仅停留在口口相传阶段,宣传方式不够多元化,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