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何晟通讯员叶鸿苏思思
3月10日,“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2.0版启动仪式在建德市寿昌镇举行,标志着新时代的建德走访工作全面启动。
寿昌是“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发源地。年,面对重点工程推进、民生项目实施、乡村社会治理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寿昌镇党委从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入手,组织实施“百名干部访万户”活动,全镇干部全员参与,走向田头户头,有事帮办,无事连心,做到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这一创举得到了建德市委的肯定和深化,并在全市推开。年,“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1】十年走村路,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一次不行我就多走几次,进不了门我们就在院子里和老百姓说说话。”建德市寿昌镇十八桥村党总支书记邵双说道,最近他忙于建立村企合作的物业公司,在十八桥新村走访调研群众的需求。
“年因自然村合并、土地征迁款分配等问题引发村民不满,年余户农户的失地保险公开办理和征地拆迁后续事宜妥善安置,年组织护工安保培训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年均增收万元,年疫情防控期间志愿服务0人次超户籍人口20%……每一位村民都在为十八桥村这个大家庭努力奋斗。”邵双谈及这10年来的日新月异,从围堵村委会、声讨村干部的亲眼见证者,到走村入户、携手共富的亲历实践者,十八桥村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
与邵书记一样在共富路上奔走的,还有绿荷塘村党委书记张德基。经过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绿荷塘村整理出了千亩茶园。近期,一期二百亩50万株龙井43号茶苗终于在大山里安家,这些茶苗三年就可以采收,五年进入丰产期,到时候每亩可以采摘15公斤优质干茶,每亩收益可达一千元,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
在建德,像两位村书记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每一天都奔波在工作路上。
2】十年走村路,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这个活动让干部走到了我身边,在我每次遇到难题的时候,干部都会一一帮我解决,罗主任不仅替我和我丈夫的意外伤害申请了应急救助款,还协调各部门保障了我应有的权利。”寿昌东昌社区村民郑樨珍红了眼眶,向记者分享了当年镇干部罗双平帮助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我们基层干部就是老百姓的依靠,我相信不论是哪一位干部,在百姓有需要的时候都会伸出援手。”罗双平笑着说这就是“户户见干部”的好处,可以及时出现在老百姓最需要自己的时候。
民有所需,必有所为,是百姓最踏实的小确幸;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是人民最坚实的安全感。11年来,寿昌镇以“百名干部访万户”为起点,在14.3平方公里的镇域范围内,余名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辖区内干部服务对象平均走访覆盖率达99.6%,走遍了27个村社的角角落落,累计行走10万多公里走访50余万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3万余件,推动民生实事办理1.3万余件,化解企业难题余件。
3】迭代升级2.0版,从重点化解干群矛盾到全力推动共富
走进新时代,建德市围绕走访“主体、对象、形式、内容、成效”五个方面,对“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进行了全面的迭代升级。启动仪式上,建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叶宏清详细介绍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2.0版,同时发布了建德市“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2.0版作战图。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2.0版,从走访主体、走访对象、走访形式、走访内容、走访成效等五个方面都进行了迭代升级。从乡镇干部单一主体向高校大学生、乡贤人才、属地企业家、自治队伍等多元主体互动走进阶,充分调动各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推进共富的积极性创造性。由全员全覆盖走访向分类精细化进阶,提升走访精准度、有效性。从重点化解干群矛盾向全力推动共同富裕进阶,把开展走访与办好当前要办的事紧密结合好。
建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建德市将持续夯实“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2.0版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构筑新时代“亲清”干群关系,为传承红色根脉工程、推进平安建德建设和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德样板提供精准有力支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