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应陶通讯员王飞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年“诚信之星”,包括3个集体和9名个人。其中,建德市乾潭镇陵上新村梅塘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吴光潮成为省内唯一上榜的个人。
02:37吴光潮的另一个称呼“一元医生”,在杭州人眼里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杭州日报》便以梅塘村卫生室为典型,点赞这里绽放了杭州农村初级保健“第一朵花”;年7月17日,《杭州日报》头版又记录下这名“一元村医”的半世纪坚守……作为乡村医生,吴光潮已经信守老百姓的承诺52年,且未完待续。而在他的感召下,建德市正不断深化乡村医疗改革,着力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
20岁的承诺,用一生践行
年,年仅20岁的吴光潮受村民所助,获得村里唯一的外出学医机会。不少村民也会担心他“一走了之”,在外出前,吴光潮便许下“一定会回来”的承诺。3年后,他学有所成,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也信守承诺回到村里从医。
起初,村里还没有卫生室。吴光潮就在家给村民看病。村民几点敲门,他就几点给人看病,下午得了空闲就去田里干活。“上世纪60年代,农村多是缺医少药。村民得了感冒、破伤风都没地方看,要么徒步走到镇上,或者是几个人抬着病人翻过乌龙山,走50里路医院去看病。有不少病人在路上就没坚持住。”吴光潮回忆说,“我回来以后,至少可以及时帮他们在家门口就把这些小病、常见病看好。”看病免不了要医疗费,可在吴光潮这里,37年来只收1元挂号费,就抵过了诊疗费、注射费、包扎费等所有费用。甚至于,他还常倒贴给村民看病。
陈仙妹,今年已经80多岁了,患有食道肿瘤、胃出血、高血压等许多慢性病。包括两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在内,一家三口人都是五保户,仅靠着政府补助生活。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吴光潮开始给她免费看病,还三五不时送吃的、送穿的。
年2月的一个夜晚,已经睡下的吴光潮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敲门的正是陈仙妹的儿子。吴光潮十分警觉,拿了外套就赶到她家,发现陈仙妹已经出现吐血、拉血的症状。一看情况不对,吴光潮连夜雇车送她去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最终化险为夷。
事实上,吴光潮自己也已迈进了古稀。20岁的那句承诺,吴光潮一坚守,就已52年。问他为什么坚持,他只说了3句话——“曾经有位种草药的朋友跟我一起给村民看病、送药,可不幸在采草药的山上失足跌死,临终前,他希望我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我要信守诺言。”“我的本领,是村里的老百姓培养的,我本就应该反哺给他们。我有退休工资,把钱花在他们身上值得。”“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员,更应该坚持。”
榜样力量,注血乡村医疗
“吴光潮不只是一名医者,他还极具人格魅力。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跟随他的脚步,为改善乡村医疗注入十分重要的硬性或软性力量。”乾潭镇卫生院院长吴慧平感慨说。
吴光潮再信守承诺,也仅仅是一人之力,能服务梅塘一个村,却不能帮助更多。为此,建德市卫健系统也正以每年培育规培生的模式孵化乡村医生队伍。
今年,乾潭镇卫生院即将会迎来两名新人,吴慧平期待地说,“农村留守老百姓,是非常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帮助。我们希望发扬吴光潮生于乡村,又反哺乡村的典型代表精神,去培育我们新的乡村医生人才,让他们能以自己力量反哺社会。”
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虽还在完善,吴光潮的大儿子吴国祥已经做出了自身表率。吴国祥是一名口腔科医生,凭其医医院和投资其开私人诊所的邀请,可他都一口回绝,仍就职于乾潭镇卫生院。“这份工作赚不了那么多钱,但我可以和父亲一样,在基层行医救人,值得。”
这几日,梅塘村卫生室里新换上了玻璃窗户,配备了新空调和10个爱心点滴椅。这价值2万元的硬件支持来自附近一家名为德濠产业(置信)集团的企业。看着新设施,吴光潮喜笑颜开,满是感激,特意制作了锦旗给对方送去。
此外,据吴慧平介绍,一套全新的远程医疗系统已经在乾潭镇最偏远的山村梓洲村试点。“一旦试点成功,老百姓就可以在村里预约到我们卫生院的签约医生,进行线上会诊,我们的医生也会为村民制定健康档案,方便以往病史的查询。会诊后开出的药方,也会尝试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另外,我们也在准备组合一支医疗团队,配备一辆下乡医疗车,车上配备心电图等设备及常用药,然后在每个村巡回走访。”
编辑黄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