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泰和蜀口生态岛旅游,惦记着去附近的上田,那儿有“浙江大学”遗址。由于疫情,匆匆离开,遂成遗憾。
今到泰和,径去上田,参观“老浙大”。
(大先生竺可桢)
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失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为避战乱,选择了举校迁徙的艰难长征,为保护“文种”,竺可桢南下(先生说西下)亲到江西泰和选校址。
(地理位置图)
抗战期间,“浙大”曾四迁。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吉安的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遵义的湄潭。迁程近公里
(遐观楼一浙大旧址)
竺可桢的决策,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支杰出的知识分子队伍,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谱写了中外教育史上“文军长征”的辉煌篇章。
(旧浙大校址)
浙大在泰和,仅滞留了8个月时间,但在泰和留下了诸多痕迹,目前,旧校舍仍在恢复中。这次,我们没有见到竺可桢妻子、女儿在泰和的墓葬,先生的妻子女儿,在流亡泰和时,不幸病逝。
想去凭吊一下。时值疫情,不便到处询问,暂且作罢。
(校舍)
流亡浙大,遗址叫遐观楼,老屋是当年泰和盐商萧百万家的庄园,地点,一如竺可桢先生所说:近马路,距赣河里许,颇适宜于大学暂避也。
(挍舍九栋屋))
冬日,疫,老树枯木,倍感萧瑟。遐观楼马路对过,有玫瑰园,面积达数十亩,泰和人知道竺先生喜欢玫瑰,有员工在修缮栈道,来年花期盛开,艳阳下,姹紫嫣红一片,定然美丽。
那时,再来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