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德又上央视啦焦点访谈点赞建德现代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14/4786877.html

提起农民种粮打粮,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农民在田地里面朝*土背朝天,挥汗如雨、辛苦劳作的场景。现在正值夏收夏种,是种粮大户们忙碌的时节。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在大田里已经很难看到那种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用一个词说,这叫藏粮于技。藏粮于技,不仅让种田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使得粮食丰产农民丰收更靠谱了,也解放了更多劳动力。

在昨晚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

建德的现代农业成为开篇介绍的范例

到底是什么地方如此优秀,让央视聚焦建德?

跟着小布一起了解一下吧!

这条新闻素材其实来自于

建德市融媒体中心外宣中心

让我们跟着记者的采访走进建德现代农业吧!

陈正中是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的种粮大户,每年种植水稻近亩,以往采用传统方式的育秧插秧,每到农忙时,都得找几十个人,这几年村里的劳动力紧缺,总会因为找不到人手而伤脑筋。今年听说水稻育秧中心有了智能化全自动育秧技术,他赶紧来一探究竟。

在育秧中心,陈正中看到全自动智能育秧流水线正在紧张工作。水稻种子通过浸泡、甩干后再装入机器中,智能显示屏上按下按钮,机器启动,从自动落盘、撒底土、智能撒种到最后的自动叠盘中间几个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技术人员介绍,智能化育秧技术比传统育秧方式可节约种子40%,培育的秧苗长势也更加均匀稳定,农户直接从育秧中心购买秧苗,水稻的亩产预计将增加10%左右。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听了育秧中心技术人员的介绍,陈正中当即在育秧中心购买了余亩的秧苗。还有很多农户跟他一样,纷纷到育秧中心购苗,这个育秧中心不仅为镇上2.5万亩水稻提供了优质秧苗,还满足了周边乡镇很多种植户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稻的国家,但近几年农民种植杂交稻的面积却在减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育秧方式需种量大,变相增加了杂交稻的种植成本。现在育秧中心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播种技术,育出的每亩秧苗能够节省种子将近50%。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张玉屏说:“杂交稻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它的种子比较贵,条播能够达到精准。我们现在杂交稻的种子一盘秧苗只要35到50克,原先传统的一盘秧苗要70克到80克,每亩节省种子的费用40块钱左右,这对农民来说是非常节本增效的方式。”

按照过去人工育秧、插秧移植的老办法,陈正中说,这亩秧苗至少需要20人,用十几天的时间才能插完。现在仅仅用了4天,陈正中就通过插秧机将秧苗全部插到了田里。他的左右两块稻田里,可以明显看出育秧中心统一购买的秧苗比采用传统直播技术播种的秧苗长势更均匀粗壮。而且秧苗的成本更低了,为此今年他重新流转了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95%以上。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科技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来源/央视焦点访谈、今日建德

编辑/刘瑶

--------猜你喜欢--------

浙江车主,这项收费将调整,请注意!

看过来!即日起,建德这个停车场对外开放!

无限畅饮!明天起,小伙伴们可以到寿昌一起“嗨啤”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