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是杭州地区少数民族较多的县(区市)之一,以畲族为主。全市共有5个少数民族行*村,19个少数民族自然村。近年来,建德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民族村“五态”提升为抓手,推动民族村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坚持*建引领,提振干部“状态”
要实现民族村的乡村振兴,一是强化市级指导。根据建德市委部署,5个民族村都派驻了由市管领导担任的乡村振兴特派员,开展长期1对1帮扶,民族村的发展成绩与其年终业绩考核挂钩。二是提升村级干部素养。实施民族村级组织“塔基”工程,每年组织2次民族村干部参加的业务培训会、座谈会,积极开展*的民族*策和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民族村及所在乡镇的干部能力素质。三是开展人才招引。实施乡贤回归与**储备人才*策,形成“爱农村懂技术”的人才向民族村良性流动的格局。
??市委常委张早林参观团结村民俗展示
加强设施建设,扮靓村貌“形态”
近年来,建德市大力推进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多部门参与的模式。
一方面争取上级支持。建德市积极与上级民宗部门对接,争取民族村扶持项目。近三年,争取中央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资金67万元,省级少数民族扶持资金85万元,实施中央、省扶持基础设施项目7个,为民族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统筹本级项目。为了配套中央、省扶持资金,强化对民族村项目建设的扶持,本级财*每年同步配套民族村专项扶持资金63.5万元。同时农业部门持续注入美丽乡村建设、联乡结村资金;交通部门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利部门以“美丽河道”项目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以及财*部门的民族村项目的“一事一议”补助项目,为民族村村容村貌提升添砖加瓦。据不完全统计,年5个民族行*村累计投入*府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超万元。
依托综合治理,优化乡村“生态”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府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综合性环境治理组合拳,建德市少数民族村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全纳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公厕整治全提升。流经村庄河流全面达到了Ⅲ类及以上标准,村庄乱搭乱建基本消失。今年建德市又开展了以“三化”(洁化、序化、美化)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通过发动群众开展百日攻坚,集中治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乱象,消除村庄卫生死角,同时对村庄关键节点、庭院开展绿化、美化。民族村在环境整治中,村庄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年,团结村、双泉村、高桥村被评定为乡村AA级景区,胡村源村被评定为乡村A级景区,基本实现了建德市民族村村域景区化的目标。
挖掘民族特色,彰显村庄“姿态”
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载体,通过少数民族元素挖掘,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保护的发展的路子。
一是挖掘特色。高桥村挖掘传统的畲族山歌,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当地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编制都被纳入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浓厚当地习俗的“畲族七菜”也得到恢复。团结村利用传统技艺制作乌米饭,开发了乌米粽等多个衍生产品;
二是传承民俗。高桥村将代表本村畲族元素的彩带绘制在房屋外立面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畲风民居。该村连续9年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文化节,畲族风情旅游品牌成为其一张金名片,吸引八方来客;
三是展示风情。团结村将畲族文化风情展陈馆融合于文化礼堂建设之中,多角度展示村庄“畲”文化内涵。双泉村围绕畲汉民族大团结的理念,创作“双泉福娃”人物形象,打造村庄文化IP,双泉村也先后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高桥村三月三民俗节
注重产业融合,培育美丽“业态”
乡村要发展,有内生的“造血”能力是关键。建德市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民族村各具特色的美丽经济发展。
一是做强一产。为民族村村民由传统农业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变提供技术指导。如团结村已建成亩杨梅基地、50亩铁皮石斛基地、亩水果采摘园。双泉村借助土壤富硒优势,积极打造富硒莲子品牌,亩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莲子园已形成规模。小溪源村建成0亩连片毛竹基地。胡村源启动亩的高山精品水果园一期建设。
二是做大二产。双泉村依托高品质白莲特产,向莲子酒加工和荷叶饰品加工延伸。莲子酒也成为一大特产。团结村极具有畲族风味的乌米棕等初级加工的传统美食已制定标准,也开始试水规模化生产以及线上销售。
三是做优三产。双泉村亩莲塘已形成了十里荷花观景点,连续十年承办建德市十里荷花节活动,采莲、赏莲、品莲,体验农事野趣吸引数以万计的杭州、上海游客纷至沓来。高桥、胡村源村紧锣密鼓实施畲族生态休闲乡村游等项目。去年民族村全部完成了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的消除经济薄弱村任务,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增长幅度为11.5%,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9.5%。
??双泉村荷花饰品产业
供稿:杭州市民宗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