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茜杨希林文/摄
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基层支书和优秀乡村运营团队走进贵州乡村,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11月28日,来自“包邮区”的近20名村支书和乡村运营领军人物走进了贵州惠水县好花红村,与当地村民共解绿水青山发展密码。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一首《好花红》,唱红了布依族村落好花红村。
年11月,好花红乡村旅游区正式批准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12月31日,这里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11月28日,村支书们走进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风土人情。
沿街是戴着布巾帽子的布依族老奶奶,卖着自家产的萝卜、洋芋和金钱橘。
一座座木头构造的房子错落有致,冬暖夏凉。
宁德良摄
墙上还贴心地挂上了小标牌,教一些简单的布依族语。“吃”发音“更(geng)”,“喝酒”发音“更唠(genglao)。
村支书们走访了“中华布依第一堂屋”和“叶辛好花红书院”,并和好花红村支部副书记王科福进行了交流。
宁德良摄
王书记介绍,好花红村有户,总人口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6%。年该村列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虽然有不少人出门打工,但是村子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带动了劳动力,村民们自给自足,种植面积达到了亩,种植花卉和羊肚菌,最出名的还是金钱橘。个头小小的,比浙江一带的橘子要小上一圈。
“我们村一年的集体收入差不多万元。”王书记说。
来自长三角的村支书们,在村里看得认真,问得仔细。村里投钱改造了环境,公共设施从无到有,打造旅游产业,村民们也有活可干。建德市寿昌镇山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国民觉得好花红村的村民的幸福感还是很高的,这样的基层治理经验应该被复制。
宁德良 摄
因为疫情,村子里的旅游产业受损,对此支书们也感同身受,纷纷支招。“虽然没有第二产业,还是要加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党支部书记胡金刚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