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人民日报》在今年的11月10日第1版、12月13日第13版、12月14日第5版点赞建德治水,一江清水入钱塘。
新安江、寿昌江是钱塘江流域自然生态丰富、山水风景秀美的区域,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清晨,当阳光透过云烟洒向新安江,欸乃一声山水绿,水汽氤氲的新安江、富春江、寿昌江穿境而过,美丽的千岛湖悠然其中,让建德拥有了“锦峰绣岭,山水之乡”的美誉。
余杰摄于新安江
环卫工人在飘渺烟雾之中的新安江上打捞垃圾
通过唱好治水转型升级曲,描绘生态宜居、生活富美的时代新篇章。
建德市开展“五水共治”碧水行动,以“找短板、寻盲区、查漏洞、挖死角”专项行动为主抓手,消除各类隐患和问题,有效管控水安全风险,确保水环境巩固提升,护送一江清水汇入钱塘江。
余杰摄于新安江
新安江城市客厅江面上行驶中的垃圾清运船,天上云彩、江面雾气、水中船只、岸上建筑,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观。
建立问题发现、整改、跟踪、督办、曝光、销号的闭环机制,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四张清单”机制。
在专项行动中,建德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洲溪通过智慧化巡查手段,河道巡查到角到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对饮用水源地检查中,采用无人机巡查方式,切实提高效率;建立小微水体水质定期监测制度,以监测结果倒查涉水问题;利用科技设备开展雨污水主干管排查,寻找污水零直排建设短板漏洞;对寿昌江部分水质反弹河道采用分段监测、特征因子监测等手段精准溯源,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并在管道排查中使用管道内窥镜。通过“找寻查挖”,部分水质有反弹的隐患河道得到治理,小微水体水质通过治理,水质均已达标。
余杰摄于下涯镇的新安江
合力治污还江清:建德连续暴雨,新安江山弯支流各种浮垃圾冲入新安江,形成大面积江面浮垃圾,水上保洁工人用拖网拖走水面垃圾,还江面清洁。
全民发动,增强群众自身节水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包括组织中小学生组成小小少年找短板队,发动妇女组成巾帼女英寻盲区队,组织民间河长查漏洞队以及第三方专项人才挖死角队等等,进一步营造全员治水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建德市通过媒体曝光涉水问题,在电视问政栏目中曝光了李家污水处理厂问题、乾潭中干渠水质问题,形成了震慑力。
数据来源:浙江省建德市钦堂乡人民政府
方敏、余杰摄
近年来,建德严格保护水环境,开展全民护水行动,保障一江清水入钱塘。图为日前乾潭镇工作船在富春江上巡护。
制定时间表和责任表,倒排时间、挂图作战,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将专项行动变为常态行动,要求乡镇(街道)定期开展“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生态环境,是建德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一江碧水,是建德素来引以为傲的资本,拥江发展,首要的是要护住这绿水青山。全市条河道、个监测断面,Ⅲ类水质以上达到%,Ⅱ类水体比例达97%。去年,建德市治水群众满意度达92.55分,在杭州市排名第一,并四度捧获“大禹鼎”,摘得杭州市各区县中第一个“大禹鼎银鼎”。
水美山美日子美
《人民日报》(年11月10日第01版)
刘建平、袁珊摄影报道。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洋镇着力建设水美乡镇,目前已实现水系互通,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通过治水的不断深入,贯穿建德城乡的河道,隐藏在村落的山塘、水库、池塘成了展现建德景观的风采窗口和生态风景线。
浙江省建德市钦堂乡整治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人民日报》(年12月13日第13版)
数据来源:浙江省建德市钦堂乡人民政府
钦堂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打造具有钦堂乡特色的美丽乡村。
钦堂乡通过统一规划修缮与保护,积极开展末级渠系修整工作,结合“千万工程”“美丽河湖”“农村污水治理”等环境整治行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和整洁河道,打造江南水墨画般的美丽乡村,大溪边村获得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让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风景线带来的,不仅是一个休闲空间,更是绿色发展的契机。在下涯村,清澈见底的大洲溪流水潺潺,溪畔有一家名为“龙家小院”的农家乐,老板唐德龙摇着蒲扇,气定神闲:“一年能挣个20来万,比之前养鸡要轻松多了。”
建德高铁新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也成为了省级标杆。走进高铁新区,一根根黑色的管道特别显眼,这里面藏着的,是工业园区19家化工企业所排放的工业污水,直通五马洲区块的污水处理厂。
寿昌镇是建德的千年古镇,在水系的建设中,湖水贯通东西,水活了,城也美了,人民的生活也更加美好了。环卫工人驾一叶扁舟,泛起箭波,只见他们轻轻捞起水中的杂物,放入舟中的垃圾箱,还江水以清洁。
余杰摄.摄于建德市寿昌镇寿昌江
寿昌江状元廊桥边上一艘垃圾清运船只驶过,四位清洁工人在